这个暑期科技场馆为何如此热

admin 阅读:172 2024-08-26 10:32:33 评论:0

8月21日,青岛实验小学和无棣四路小学的孩子们在青岛市科技馆体验科普装置。视觉中国供图

8月15日,北京科学中心的科普教室,孩子们正在学习《肉食者的尖牙》。北京科学中心供图

8月10日,北京天文馆“有星有戏 爱在七夕”传统文化科普专场活动现场。北京天文馆供图

8月21日,青岛实验小学和无棣四路小学的孩子们在青岛市科技馆体验科普装置。视觉中国供图

8月3日,中国科技馆举行“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工作坊课程展示汇报活动。中国科技馆供图

这个暑假,当你走进一家科技馆或者博物馆时,大概率会听到孩子们惊叹、嬉笑的声音。

“这个机器人‘一芯二用’,咱们可要专心喔。”在北京科学中心2号楼主展馆3层,一位妈妈看着6岁半的儿子说。小男孩笑而不语,注视着机器人在另一副象棋棋盘上出棋的动作,耐心地等待机器人“转过头来”,完成他们之间五子棋的这一回合。

另一头儿,一名不到10岁的男孩正与父母商量着出“兵”还是出“炮”,最终他出了“炮”,机器人则毫不迟疑地挪动一个“卒”。旁边,高矮不一的孩子们紧贴着玻璃,围观机器人和这两个男孩的棋盘较量,时不时“指点一二”,跃跃欲试。

不止北京科学中心,全国各地的科技场馆迎来了人潮高峰。据中国科协统计,今年暑期以来,中国科技馆日均客流量高达2.5万人次。山东日照市科技馆今年7月的客流量创历史新高,达到了9.4万人次。河南省科技馆、辽宁省科技馆、宁夏科技馆、江西省科技馆等同样迎来络绎不绝的人流。天津科技馆今年7月的客流量与2023年同期相比,实现了约10%的同比增长。

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与热情可见一斑。

“自己来、带孩子来、带孙子来”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北京天文馆为了回应中小学生高涨的逛馆热情,从7月6日开始,将开放时间延长了2.5个小时,日均接待约1.2万人,京外观众约占六成。

据北京天文馆公共服务部主任孟洁介绍,该馆7月的客流量比6月增长了101%。其中,家长与孩子的比例约为1∶1.2。孟洁发现,来逛馆的人中,有3个年龄高峰段,分别为6岁-12岁、34岁-42岁、58岁-69岁。她开玩笑说:“人的一生至少会有3次逛天文馆的经历——自己来、带孩子来、带孙子来。”

60多岁的王芳举着手机录了20多分钟的视频,视频中,穿蓝色T恤衫的孙女正一丝不苟地跟着北京科学中心的老师做手工。王芳旁边,30多岁的年轻父母居多,60多岁的爷爷奶奶们散坐在其间,看着室内的孩子。

7月进入暑期以来,超21万人来到北京科学中心参观。据该中心副主任霍利民介绍,今年暑期的入馆客流量达到了近几年来的新高,即便是跟新冠疫情前相比,客流量也明显增多。

除了亲子游外,由研学机构和旅行社组织的中小学生研学团队,也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出现在场馆中。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天文馆今年7-8月平均每天要接待20个研学团队。2024香港最新开奖结果查询:

“科技馆内都是能看能摸的东西,能更直观地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家长李云丽(化名)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从社交软件上刷到北京科学中心的科普课堂,而且是免费的。她给7岁的儿子约了4节课,“一连三四天都泡在这儿了”。

8月15日上午,李云丽的儿子与其他20多名小朋友一起,围绕着“肉食者的尖牙”,探究不同动物牙齿的区别,并用现场发放的橡皮泥、海绵、齿轮等实验材料模拟出肉食动物的牙齿。李云丽看着儿子沉浸式地学习、动手,时不时也会将她自己听到的新知识记下来,“正好弥补了小时候科学教育的缺失吧”,她说,之后还要来,和儿子一起学习“叶片里的水”。

这个假期,李云丽和儿子走在路上,儿子会突然跟她聊海洋生物的“伪装术”,她觉得孩子在科技场馆边玩边逛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知识。

“走进科技场馆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霍利民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发注重科学文化等精神层面的需求。今年,他也明显感觉到,“青少年科学启智和科学教育,受到了家长前所未有的重视”。

应对“人潮汹涌” 科技场馆“各显神通”

科技场馆为何如此热?

“这里跟学校很不一样。”来自山东烟台的陈赟中同学说。他今年11岁,9月开学就上初中了。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很喜欢科技场馆里的氛围。

北京科学中心有一间教室被称为“小球大世界”,四面的墙壁由深蓝色的星空图案装饰而成,教室中间斜斜地悬吊着一颗深蓝色的“星球”,缓缓地旋转着。

“这是在模拟地球自转!”一名学生告诉记者。年龄更大一些的孩子在这里上课,他们围着4张六边形的桌子坐下,由于需要用手电筒观察不同颜色物体的反照率,老师关上了灯。20多名10岁上下的青少年要探究的是——假如海洋没有冰会怎么样?

“如果海冰全部融化的话,我看书上说海平面至少会抬高60米,像烟台这样的沿海城市会被淹没,人们只能搬到高山上住。”陈赟中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说。

山东日照市科技馆馆长李志毅认为,与学校的科学、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不同,科技场馆开设的课程将多学科的知识融合为一体,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调动青少年的感官,通过体验、互动等轻松玩乐的方式将科学原理和知识输出。

近年来,科技场馆、博物馆在科普和科学教育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场馆在实体观摩、体验互动上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成为中小学生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的“社会课堂”。

“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能动手体验的科学课,而科技馆依托于展品开展科学教育,将课本上的知识‘挪’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场景中,更易于被青少年所接受。”李志毅说。

这个暑假,应对“人潮汹涌”,科技场馆也是“各显神通”:北京天文馆陆续推出了“观星者说”“宇宙观察员”“天文小讲堂”“巧手学天文”“天文小剧团”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北京科学中心则开展了“基因的奥秘”“传统文化与大国重器拓版印刷活动”等500多场科普活动;中国科技馆每天约有20场科普活动在馆内举行。放眼各地,日照市科技馆举行了“科学运动会”,江西省科技馆开展了“科技奥运”主题科普活动,天津科技馆举办了科普夏令营……

“我们这一类的科技馆,一个关键的目的是让大家觉得科学有趣,科学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平易近人的。”中国科技馆展览教育中心实验活动部副主任王紫色告诉记者,科技场馆就是为教育而生的,教育是科技场馆最核心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科技场馆的一切资源都是为教育而服务的。

“提高发现科学创新好苗子的概率”

科技场馆热背后,也有政策导向。

近年来,科学教育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强化部门协作,统筹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和工农企业等单位,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为广泛实施科学实践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科技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说:“科学教育是一种很重要的公共产品,在科学教育方面,场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各司其职。”

王紫色告诉记者,场馆与学校的合作一直是中国科技馆业务的重要板块,针对不同的学校,他们会推出不同的研学课程和科普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也会研发适宜的课程和材料,将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转化为青少年看得懂、感兴趣的内容。

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校长夏琴告诉记者,学校在科学教育方面取得不错的效果,今年5月,该校初二年级学生赖禹澄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明了“防鸟误食灭鼠投饵生态监测装置”,在第123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斩获金奖。去年5月,该校楚铭涛发明的“电工爬电缆重力压握辅助装置”获得了巴黎国际发明展银奖。不过,夏琴同时提到,在全校推广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升学压力对科学教育的挤占问题。

科学教育还面临较大挑战。中国科协今年4月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4.14%。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从本次调查中发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尽管2023年的城乡居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进一步缓解,但城乡居民科学素质的绝对差距仍然较大。

一名暑期从山东到北京游览的小学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从上了四年级,科学课经常被‘霸占’,上的时候老师一句话都不让说”。李志毅也提到,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科技场馆,各地科学教育尚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

在近期中国科技馆举行的“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培训”中,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强提到,“科学教育专业师资仍然缺乏,70%不是学科类专业出身”。这次培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名中小学校长及学科教研员参与线下学习,围绕着科学教育政策、馆校合作资源整合研发等主题,旨在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的提升。

“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科学家,但人人都要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李志毅在此次培训期间表示,即便从小接受科学教育的人将来不从事科研相关工作,但科学基本素养和科学质疑精神,能提升人们的生命与生活质量。

“培育对科学感兴趣的文化土壤非常重要。”王紫色认为,科学教育不仅能提升整体人口的科学素养,还能激发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发现科学创新“好苗子”的概率,助力他们成为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仟煜 记者 张茜 中国青年报

本文 狮子狗个人网站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9377news.com/post/2931.html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