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攻关、降低成本……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还有几道坎?
上楼梯、穿越障碍、下坡道……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天工”精准完成各类动作,甚至还像观众一样参观巡馆;车辆质检、零部件分拣、货物搬运……这是优必选科技展示的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解决方案。
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人形机器人大放异彩,令人大饱眼福。但记者在现场也看到,许多人形机器人走起路来仍然摇摇晃晃,机器人各类行动还需要由人工操控并且加挂绳索等装置。
一些受访人士表示,在2022年及之前较长时期,人形机器人产业持续处于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阶段,进入应用场景和规模化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尚在初期,“一些人形机器人的灵敏度和完成率只有人工能力的20%左右。”
人形机器人在弹琴。新华社记者 吉宁 摄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还有几道坎?
一方面,核心零部件功能的精度不足困扰产业发展。小米机器人团队负责人坦言:“目前人形机器人上肢精度大约在厘米级,与0.01毫米的工业级精度差距还非常大。”精密零部件缺乏、制造工艺有待提升也成为“跛脚”部分。业界专家建议,建立核心零部件的完整产业标准和发展计划,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进一步降低机器人各部件成本。
另外,培训场景不足令人形机器人还不能满足各类复杂的生产生活场景。“人形机器人还处在成长阶段,从实验室到工厂应用需要的是成熟、稳定的产品。”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智能技术负责人车正平说,在实际应用环境中,比如空气、温度、光线等都会对人形机器人的判断和行为造成影响。
而在队伍建设上,机器人制造技术人才、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的缺乏也制约了人形机器人批量化生产需求。“国内企业更多聚焦软件设计,我们希望吸引更多人才到机器人制造领域、人工智能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说。
人形机器人在搬运零部件。新华社发
虽然商业化落地仍有障碍,但是我国丰富的产业生态和消费场景、完整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以及技术研究领域的创新提速等优势,给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政策层面,我国针对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的布局正在提速。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设立“时间表”,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研发层面,各地研发创新平台正在发力。2023年底,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并于今年4月发布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今年5月,我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上海浦东揭牌,其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青龙”不久后亮相,能使用工具在小米里挑芝麻;“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首批7个省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已于今年3月启动……
各类利好让业界对产业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耐力和研发定力,在与世界各国的比拼中不会落在下风。”谭旻说,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将会呈现“百花齐放”。
新华社客户端
编辑:邹邹
本文 狮子狗个人网站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9377news.com/post/1969.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