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苏联宇航员暴露太空,肺部炸裂,体液沸腾,缺氧窒息而亡
“联盟11号”事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宇航员在太空遇难的事件——三位苏联宇航员在太空圆满完成了任务,却因飞船返航途中返回舱出现重大问题而永远不能回家了。
联盟11号飞船的返回舱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使三位苏联宇航员命丧返航途中?
美苏太空竞赛下的产物——“礼炮”号空间站
1971年,距离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首次进入外太空已过去整整10年的时间。在这10年间,人类的科技水平一日千里,航天科技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在苏联首次让宇航员进入外太空的第9年,也是1969年,美国就让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之后美国又先后有4批航天员小组抵达月球并安全返回。
不到10年时间,人类航天事业完成了从载人进入太空到载人登月这种质的跨越,其发展之快不言而喻,令人叹为观止。
人类科技之所以在彼时发展如此迅速,从某种方面来说,源于美苏冷战。
正是因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相互较劲,人类科技水平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二战胜利后,美苏两国快速崛起,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超其他国家,傲视群雄,鹤立鸡群。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美苏两国虽然称霸东西方,却仍不满足于此,两国都想把对方打趴下,然后独霸整个地球,由此冷战爆发。
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几乎将所有人力物力都用在了发展军事上,现今几乎所有军事装备,技术都来源于冷战时期,不夸张地说,世界各国研制的军事装备,其技术来源都来自美苏。
彼时,美苏两国的较量已经到了近乎盲目的地步,一方传出要发展什么军事技术,另一方不管能否实现都会立刻跟上。
好比航天技术,当苏联在1961年成功载人进入外太空,美国就立刻提出实施“阿波罗计划”,从而保证美国在与苏联的竞赛中不至于落后太多。
之后,美国投入无数人力和物力,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
之后,阿波罗11号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迈克尔·柯林斯乘着阿波罗11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壮举。
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后,美国又有4批航天员小组抵达月球。
在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前,苏联的航天技术一直是站在世界的最前列的。
但在之后,随着美国开始大力发展太空计划,凭借着其在二战期间从德英等国抢过来的科学家,及各种军事技术,苏联很快被超越。
美国在载人登月上的一系列成功,使得实力稍逊的苏联哪怕是全力发展,碍于无论是在科学家,还是在技术储备上都要逊于美国,也难以望其项背。
也就在这时,因为阿波罗13号出现重大事故,加之登月计划耗资太过巨大,美国在1972年终止阿波罗计划,同时宣布用余下的阿波罗登月硬件开发的天空实验室将成为美国的第一个空间站,作为去月球和火星的跳板,这就是著名的“天空实验室计划”。
现在看来,美国对外宣传实施“天空实验室”,多半忽悠苏联,其目的就是消耗苏联的国力。
要在外太空建立太空站,即使放到现在也都没有几个国家能单独完成,就算是能单独完成,也是要举国之力才能完成。
由此可知,太空站需要多少人力和物力,一旦开始,全国的人力和物力都要往这边调配。
美国的阴谋,苏联似乎并不知情,或者说知道但铁了心想要超越美国,又或者说自认为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可以完成。
反正不管什么原因,在美国的刺激下,苏联也将重心转向了“空间站”的建设。
当然,在此之前,苏联已经有了在外太空建造空间站的计划并付诸行动——“礼炮”号空间站就是这一计划下的产物。
只不过,当时苏联并没有举国之力去发展空间站,只是把空间站当成登月计划的一部分,故而“礼炮”号当时计划只在轨道停留不到一年时间,之后即会脱离轨道。
苏联的空间站计划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苏联正在登月竞赛中同美国比拼。
然而在1969年夏,随着“阿波罗11号”成功载着三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登月竞赛就以美国完胜而画上了圆满句号。
“首个登陆月球”的桂冠虽被美国拿走了,但苏联也没有放弃登月计划,仍想着赶超美国,重新占据优势地位。
1970年2月9日,苏维埃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发出指示,要求航天工业创建并运行一座长期性的空间站,朝着一个不同于载人登月的方向努力,希望以此弯道超车,赶超美国。
于是,就有了1971年4月耸立在发射台上的空间站——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号。
“礼炮”号空间站原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曙光”。
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它被苏联人赋予众望,何谓“曙光”?破晓时的阳光,谓之“曙光”。
由此可见,苏联人是想靠着它逆袭翻盘,实现弯道超车。由于当时地面追踪网无线电呼号也是“曙光”,为避免出错,苏联紧急更改空间站的名字,改为“礼炮”号。
再创一个太空“第一”
“礼炮”号顺利升空后,苏联人开始筹备两次飞往空间站的任务。
按计划,第一次飞行计划由“联盟10”号飞船执行,持续30天;第二次飞行计划由“联盟11”号飞船执行,持续45天。
与此同时,苏联航天局选出了四组执行飞行任务的宇航员小组,其中两个组直接负责太空飞行,另外两个组作为替补和支援。
1971年4月21日3点20分(莫斯科时间),“联盟10”号按计划发射。
“联盟10”号的发射并不顺利,先是在发射倒计时还剩1分钟的时候,由于发射台上的一个服务平台无法缩回,发射被迫推迟了24小时。
之后,当故障排除后,第2天准备再次发射时,这个故障又再次出现,但因负责人确定对飞船安全无碍,所以没有再推迟发射,按照预定时间完成发射计划。
幸运的是,飞船发射很顺利,顺利升空,顺利到达太空。
然而,“联盟10”号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完成不了预定任务,还没发射就被推迟了24小时。
原以为顺利到达太空,一切都可按计划进行,谁曾想还没开始执行任务,就又出现了问题。
在与“礼炮”号成功对接后,按照预定计划,“联盟10”号宇航员应该进驻空间站,然后在空间站待上30天,但仅仅只是过去5个半小时,“联盟10”号就与“礼炮”号脱离。
继续飞行两天后,“联盟10”号安全返回地球。
为什么“联盟10”号宇航员组没有按照预定计划,进驻“礼炮”号空间站并待上30天呢?
当时苏联的官方声明报告说,这一切都是按计划顺利进行的。
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实际上是“联盟10”号的对接装置存在问题。对接问题出现问题,使“联盟10”号无法与“礼炮”号完成对接,只得脱离。
从“联盟10”号的遭遇来看,苏联当时的飞船技术和对接技术并不成熟,为了能尽快赶上甚至超过美国,颇有些拔苗助长的意思。
也正因为苏联太过着急赶上美国,没有稳扎稳打,才发生了“联盟11”号事故。
“联盟10”号进驻空间站计划失败后,由于“礼炮”号空间站计划年末脱离轨道,为了在空间站脱离轨道前完成进驻空间站的计划,苏联在没有完全吸收“联盟10”号失败经验的情况下,又立即开始“礼炮11”号发射计划。
如此迫不及待,甚至可以说不负责,后来最终使“联盟10”号三位宇航员枉送了性命。
同“联盟10”号一样,“联盟11”号发射过程也是十分曲折。
“联盟11”号发射前一周的体检中,原定执行飞行任务的其中一位叫库巴索夫的宇航员被发现肺部有一块阴影。
宇航员的身体要求非常高,哪怕身体有道疤痕都不行,更别说身体内部出现问题,因此他只能待在地面。
原定执行任务的宇航员组的组员出现问题,正常情况下“一对一”替换即可。
但考虑到任务不能再失败,再失败的话恐怕会被美国看笑话,所以为了确保任务万无一失,苏联决定整组替换。
被替换上来的宇航员组,组员分别叫多布罗沃斯基、沃尔科夫和帕萨耶夫。
三位宇航员只有沃尔科夫曾进入外太空——作为“联盟7”号航天员小组成员在外太空飞行过一周,其他两位成员连外太空都没去过。
除此,三位宇航员也完全都没有交会与对接的经验,且仅在“联盟11”号发射前16周建立。
让这么一支毫无航天经验的宇航员组执行前无古人的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任务,还要待在空间站45天,无疑是一场重大的考验。
可见苏联是多急功近利,完全就是把三位宇航员的人身安全当成儿戏。
莫斯科时间6月6日4时55分,匆忙之中,“联盟11”号飞船发射升空。
幸运的是,“联盟11”号虽然从发射开始就到处流露出“急切”二字,宇航员组也都是没有经验的太空小白,但从发射到对接空间站都无比地顺利,中间没有任何的曲折。
“联盟11”号飞船升空后,经航向修正,顺利抵达预定轨道,开始向“礼炮”号空间站靠近。
6月7日7时24分,宇航员开始驾驶飞船进行交会运行,仅用半个多小时便成功对接。
三个毫无对接经验的小白,就这样用了半个多小时便完成了与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的对接,不得不说这是个奇迹,也不得不承认三位宇航员是天才,似乎天生就是为太空而生的。
3小时后,宇航员完成对飞船系统和与空间站连接处气密性检查,打开通往空间站的舱门。
打开舱门的动作看似简单也很寻常,可其背后的意义却是非同寻常,宣告着人类拥有了在外太空长期逗留的能力,踏出了人类探索外太空重要的一步。
当帕萨耶夫进入空间站工作舱后,他也成为第一个进入空间站的人。
至此,人类进入世界第一个空间站的任务顺利完成,自第一个进入外太空后,苏联又获得了一个太空“第一”。
但这个第一,后来却成为了苏联,乃至全世界都不愿意回忆的第一,因为背后是三位宇航员的壮烈牺牲。
返航途中突发意外
三位宇航员进入“礼炮”号空间站后,一直在里面待到29日,创造了当时人类在太空停留的最长纪录。
他们在空间站共停留了23天18小时22分,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从简单评估空间站的生活条件到天文观测、系列生物学、医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对接期间,他们还成功实施了两次空间站轨道抬升工作。
6月29日,三位宇航员经23天的外太空停留后,开始带着数十天的研究成果准备返回地球。
18时15分,宇航员带着研究成果转移到“联盟11”号上,飞行工程师沃尔科夫关闭飞船和空间站之间的连接舱门。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当沃尔科夫关闭飞船和空间站之间的连接舱门后,在用舱门密封“联盟11”号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联系时,一个显示飞船故障的状态灯无法熄灭。
这个状态灯用于显示密封故障,状态灯亮起意味密封不正确。
这道密封,是轨道舱在返回大气层之前分离时他们在增压的返回舱和宇宙真空之间的唯一安全屏障。
由于当时苏联飞船座舱空间十分狭小,三位宇航员要想坐在里面,就必须脱掉航天服。
所以,当时他们最后的屏障就是那道隔绝返回舱和宇宙真空之间的密封,一旦这道密封出事,宇航员性命不保。
当发现状态灯提示密封不正确时,苏联宇航员立刻就向地面汇报,请求指示下一步行动。
地面接到汇报后,似乎根本就不在乎宇航员的安全,给出了一个在现在看来非常荒唐的解决方法——宇航员被告知在传感器上放一张纸片。
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让传感器误认为舱门已关闭,密封正确,从而使状态灯熄灭。
这么做的目的颇有些掩耳盗铃的意思,可以说完全就是拿宇航员的安全当儿戏。
然宇航员只能听从地面指挥,依照地面指示,他们用一张纸骗过了传感器,使状态灯熄灭。
正是因为地面指挥的不在乎,最终让三位宇航员枉送了性命。
18时28分,“联盟11”号带着足以让宇航员致命的隐患,从“礼炮”号空间站的泊位滑出。然后,宇航员操纵着“联盟11”号进行分离点火,离开了空间站。
绕轨飞行3周后,宇航员通知地面指挥,可以返航。
地面控制中心回复:“再见Yantar,地球上坚!”
“联盟11”号回复:“谢谢,再见。开始定向。”
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从“联盟11”号发回的最后的声音。
22时35分,减速点火。
40分钟后,轨道舱和服务舱成功分离,返回舱以自动程序返回地球。
23时02分,返回舱自带的降落伞展开,飞船缓缓下降。
23时17分,飞船轻轻落到地面。
此时,早已等待在旁的救援队飞速冲上前,并迅速打开返回舱的舱门。
舱门被打开后,舱内的情形令人所有人都呆住了,只见三位宇航员脸色惨白,鼻子和耳朵都有血流出,静静地躺在里面,任凭救援队呼叫,都没有任何反应。
察觉有变后,救援队急忙将他们从返回舱里抬出来,试图使其苏醒,但没有任何效果。
很快,热切期盼着航天英雄归来的苏联有关领导接到了救援队发回的信息代码:“1-1-1”。这个信息代码的含义就是,三位宇航员全部牺牲。
原本等来的应该是三位宇航员胜利凯旋,现在却等来的是英雄葬礼。
事故真相
初步的尸检显示,3位宇航员都是肺部出血,也都有脑溢血,并且他们的血液中还发现了高浓度的氮气。种种迹象表明,3位宇航员是因为返回舱突然减压引起的快速死亡。
之后经过苏联政府的调查,事故真相被揭开——
莫斯科时间1971年6月29日,3位宇航员驾驶“联盟11”号脱离“礼炮”号空间站,返回地球。
6月30日凌晨1点35分左右,飞船开始执行大气层进入程序:
启动反推火箭减速降低高度,随后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
意外也就是在这个时间发生的: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过程中,返回舱的压力阀被震开,密封性被破坏,导致宇航员所在的返回舱内空气快速泄漏,舱内迅速减压。
这是致命的,因为舱内空气快速流失,三位宇航员又都没有穿宇航服,所以三位宇航员根本来不及做过多反应,就因暴露太空,肺部炸裂,体液沸腾,急性缺氧窒息而死亡……
如果出发前,那个密封问题得到重视;如果“联盟11”号飞船空间不是那么狭小,三位宇航员都穿上宇航服……
哪怕其中一条能够得到解决,三位宇航员或许就不会牺牲,而是能凯旋而归。
事实上,关于“联盟11”号飞船空间狭小问题,早在飞船设计阶段就已经有苏联科学家提出疑虑,并要求能增大飞船空间,但他们的正确提议却被苏联航天部负责人卡马宁将军否决了。
如果当时卡马宁将军能够接受专家的正确提议,三位宇航员或许就不会死。
为此,事故发生后,卡马宁将军被撤职查办。
“联盟11”号事故发生后,苏联航天部门着手对“联盟号”飞船进行改进:
花费两年多时间设计出第二代“联盟号”飞船,大大升级了飞船安全性能,将乘员人数从3人改为2人,并要求宇航员在升空和返回地球时必须穿着宇航服。
这些改变,可以说都是“联盟11”号飞船三位宇航员用生命换来的教训……
本文 狮子狗个人网站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9377news.com/post/185.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